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舆情 >

以贷还贷掩盖不良 韩亚银行领罚单

2022-01-11 19:12:46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日前,北京银保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韩亚银行(中国)被罚350万元,处罚事由包括以贷还贷、掩盖不良。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以贷还贷掩盖不良、以贷还贷延缓风险暴露、违规发放借新还旧贷款等是监管处罚的重灾区,已有多家银行因此受罚。分析人士指出,以贷还贷会让真实的风险无法被发现,从而造成更大风险;在当下,信用风险管控工作成为银行风险攻坚的第一要务,这类掩盖不良的行为必然是监管严查的重点。

韩亚银行(中国)首次被罚

上述公布的罚单显示,韩亚银行(中国)因贷前调查严重失职、未发现借款用途虚假,以贷还贷、掩盖不良,经营性物业贷款内部控制严重失效、自查自纠机制失效,被罚款350万元。与此同时,涉及到的相关人士也被警告和处以一定罚款。

记者就此次被罚的原因以及整改情况采访该行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事实上,除了韩亚银行(中国)外,其他多家银行亦因以贷还贷被罚,包括国有行、城商行、农商行等。

如哈尔滨银行大连分行存在掩盖信用风险暴露和虚假资产转让掩盖不良两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监管层罚款共计100万元;全椒农村商业银行因虚假置换不良贷款、违规掩盖不良资产等被处罚65万元。

一位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会通过以贷还贷的方式延缓风险暴露,来达到调节信贷质量的目的。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指出,以贷还贷目的是为了掩盖不良,通过违规操作降低了名义上的不良率,实际上不良并没有消失,只是隐藏或者延缓,这种操作有可能让真实的风险无法被发现,从而造成更大风险,这无疑是饮鸩止渴,违反了审慎经营的原则。“在近两年疫情等因素影响下,经济形势严峻,对银行业不良造成压力,信用风险管控工作成为银行风险攻坚的第一要务,而各种掩盖不良的行为,无疑违背了这一原则。”

强化资产质量管控能力

除了以贷还贷等方式掩盖不良外,银行违规处置不良亦是监管关注的重点。

记者注意到,2021年9月,山西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加强农合机构资本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农合机构要加强对辖区经济运行态势、主要客户群体经营情况的分析研判,客观判断实质风险,前瞻从严执行分类标准:对符合不良认定条件的贷款及非信贷资产,要全面真实入账,严禁通过虚假盘活、以贷还贷等手段违规掩盖资产质量。要在全面真实反映风险底数的基础上,充足提取贷款和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前瞻性地提高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下的风险抵御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衍行指出,由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历史陈年积淀及银行内部因素等原因,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处量不良贷款方面,普遍面临不同寻常的压力,一些银行的压力前所未有,个别银行若不采取增资等方法,要进入生死之战,由于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所有银行的不良处置都要在稳定前提下有序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商业银行准确评估信用风险,真实反映资产质量,近年来,银保监会制定了严格的不良分类标准,同时加大了对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监测力度。

联合资信指出,在监管要求严格划分五级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银行掩藏不良贷款(例如将不良贷款转出表外)的难度越来越大,资产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当地企业、居民的抗风险能力,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取决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记者,部分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违规现象,违规会给银行带来内幕交易、关联交易、资产流失、内控体系失控与腐败风险,监管高度重视不良处置的合规性主要在于防范侵害银行利益和造成资产流失以及内控体系失控与权力腐败。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11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89%,较2021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

高级经济师王权建议,银行在审慎经营原则下也将继续做好不良分类、夯实资产质量基础,预计不良生成速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报表,提升整体资产质量,不仅能够为新增信贷奠定基础,而且能够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契合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银行应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和合规性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才能保证银行的最大利益与银行运行的平稳健康。”柏文喜表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金融快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金融快报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金融快报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投稿邮箱:news123456789@163.com